来源:人气:832更新:2025-07-18 18:09:06
《克拉克森的农场》系列纪录片展现了英国知名主持人杰里米·克拉克森在乡村经营农场的艰难历程,其充满戏剧性的经历在豆瓣平台收获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作为兼具媒体人与作家身份的克拉克森,还将纪录片中未呈现的农场趣事收录于同名系列图书中。随着第四季的完结,该书中文版已由译林出版社正式推出。澎湃新闻在获得出版方授权后,对书籍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摘录,原文标题为《我的牛不想要你的拥抱》,本文标题为编者拟定。
纪录片《克拉克森的农场》第四季中,杰里米·克拉克森与詹姆斯·梅[1]的对话揭示了人们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当被问及对乡村的看法时,这位以YouTube[2]为灵感的汽车爱好者直言:"乡村不过是连接城市与城镇的荒地。"他认为这片土地既没有居住价值,也无法提供休闲体验,仅是充满泥泞的无意义空隙,如同原子间不可见的间隙般单调。这种观点引发了我对乡村价值的思考——如果农民能专注于耕作,或许能为社会稳定提供基础保障。
然而现实却充满荒诞:当每个人都宣称有权定义乡村的功能时,竟将农田视为昆虫栖息地,将私人湖泊当作嬉皮士的游乐场。在一次与年轻女士的交流中,她虽对长筒胶靴使用方式茫然,却能在环保游行中引经据典地阐述再野化[3]的诸多益处,甚至在饮用牛油果汁[4]时激烈抨击畜牧业对环境的破坏。这种认知错位令人咋舌。
社交媒体更助长了这种异化趋势。一位看似聪慧的少女在TikTok上宣称,通过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的朝圣之旅获得了关于乡村的全部知识[5]。她讽刺地认为,只要摆出"可持续"的说辞,人们便会盲目追随贵族,向其泼洒象征环保的汤水。这种"伊斯灵顿化"[6]的乡村入侵浪潮,正让农民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曾经,牛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伙伴,提供着牛奶、牛肉、皮革等多重价值。如今却出现令人震惊的商业模式:农民在谷仓区向游客收取50英镑,让其在牛背上体验"亲密接触"[7]。《卫报》的正面报道引爆了这场荒诞的热潮,仿佛这种看似滑稽的互动竟成为新时代的乡村经济范式。作为曾经与奶牛共处两年的观察者,我不得不提醒:或许该寻找比拥抱奶牛更有意义的时光投资。
牛的一大困扰在于它们堪称天然的“粪便制造机”,全天候的生理活动似乎仅限于进食与排泄。这些温顺的庞然大物总在晨起后完成“进食-反刍-排泄”三部曲,甚至在梦境中也保持着这一循环。观察奶牛啃食青草时的场景,它们似乎将每一口新鲜草料都转化为十加仑[8]的粪便洪流。尽管东约克郡的农户可能精心铺设稻草以迎接访客,但经过三小时的亲密互动后,这些农场主恐怕会面临比初入谷仓时更为严峻的气味挑战。更令人困扰的是,奶牛的反刍习性让它们的呕吐频率远超普通人类,每当抚摸它们的后背时,都需警惕可能遭遇的“未通知的喷射”。此外,这些看似温顺的动物潜藏危险——当它们用温柔的棕色眼睛注视你时,切勿被其表象迷惑。若在哼唱和平之歌时遭遇翻身压制,它们可能不会表现出过多怜悯,甚至会将你当作临时的痒痒挠。关于动物力量的探讨,即便我不确定该领域是否存在,但可以肯定的是,牛在力量榜单上必然占据前列。那么,是否还有其他农场动物能成为环保活动的“吸金利器”?羊虽具有独特魅力,但其令人反感的体态与力量让人却步;猪则呈现出两极分化——幼崽尚可,但成年猪的凝视足以让人产生逃离特斯拉的冲动。去年莉萨尝试的“山羊瑜伽”项目颇具创意,邀请十余位朋友在羊圈中进行一小时瑜伽练习。尽管山羊偶尔会用头撞击人类,但总体而言它们仅以牙齿轻咬衣物,且保持相对清洁的体态。据莉萨所述,此活动虽获得好评,却未吸引任何回头客。
关于“山羊瑜伽”这一现象,核心问题在于人们对乡村的想象往往脱离现实。当人们躺在林间轻声哼唱时,却招来蚂蚁的侵扰;若在未经开发的湖泊中畅游,可能遭遇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GA)的困扰,失去对自身行为的回忆;就连询问普通农民是否亲吻过家畜,也可能换来猎枪的威胁。值得注意的是,若试图通过再野化政策让自然重新主导土地,最终呈现的或许是9.4万平方英里杂乱丛生的荨麻地。幸运的是,我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观察到许多农民将拖车停在靠近主路的位置用作宣传工具,与其展示当地路虎维修服务,不如悬挂标语:“继续前行,此处无甚可看。”因为若不采取行动,我们或将被迫穿着格子衬衫、佩戴钢头鞋,涌向牛津街要求增设拖拉机停车位、为猎狐队的马匹提供厩舍,并在海德公园东北角的演讲角搭建屠宰场。
《克拉克森的农场4:自食其果》由英国作家杰里米·克拉克森执笔,邓颖思与嚴翠雯共同译介,译林出版社于2025年6月正式出版。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