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版《超人》定义了超级英雄片的五个基本要素 -

来源:人气:933更新:2025-07-18 18:08:21

尽管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迅速被改编为电影,进入娱乐产业,但超级英雄电影真正形成独立类型仍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变。在《超人》动画系列问世后,蝙蝠侠、初代惊奇队长与美国队长相继成为银幕上的系列电影代表,而超人本人也在1948年推出了专属系列片。然而,这些作品均沿袭了1948年《超人》系列片所确立的模式,其创新仅体现在通过有限的动画特效呈现超人飞行能力的视觉表现。当相关系列电影逐渐式微后,超人这一角色再度回归漫画原著,延续其最初的叙事形态。

1966年的《蝙蝠侠:大电影》及其衍生家庭电视节目在几代观众心中塑造了漫画改编电影的经典范式——浮夸且俗套的风格。尽管该作品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但电影制作人始终未能完全认可穿戏服的超级英雄角色,这种态度持续到七十年代中期才发生转变。

1966年《蝙蝠侠:大电影》问世之际,制片人伊尔亚·萨尔金德与其父亚历山大正从DC漫画公司取得超人角色的影视改编权。两人旨在以巨资打造系列电影,延续此前《三个火枪手》与《生死剑侠》的成功经验。此计划邀请了《教父》编剧马里奥·普佐负责《超人》及《超人2》剧本创作,篇幅达500页之多。为确保影片质量,他们力邀《007之金手指》导演盖伊·汉弥尔顿担任执导,并计划在意大利进行拍摄制作。DC漫画公司亦积极推荐史蒂夫·麦奎因、达斯汀·霍夫曼等知名演员出演超人角色。

在1978年《超人》的制作过程中,编剧罗伯特·本顿、大卫·纽曼与莱斯利·纽曼对原剧本进行了大幅调整,使其呈现出轻松诙谐的基调。该版本中穿插着大量巧妙的双关语,并由当时因电视剧《侦探科杰克》走红的特利·萨瓦拉斯出演配角。然而,随着制作团队的变动,刚刚完成《凶兆》拍摄的理查德·唐纳接任导演,原本的幽默基调被迫调整,最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

彼时,超级英雄电影的雏形尚未成型,导演理查德·唐纳及其创作团队则通过多维度探索,为后世超级英雄电影确立了多项标杆。以1978年《超人》的问世为例,该片不仅完整呈现了角色起源故事,更开创性地构建了三层叙事结构。相较上世纪40年代漫画与50年代电视剧对氪星元素的简略处理——仅流于表层的科技设定与斯莫维尔星球的速写式描写——唐纳与创意顾问汤姆·曼凯维奇意识到展现超级英雄成长历程的叙事价值。影片通过全方位的视觉呈现,将氪星塑造为以晶体建筑群构成的类人猿文明世界,突破了传统科幻影视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设定框架,为后续超级英雄作品提供了世界观构建的全新范式。

克里斯托弗·里夫与理查德·唐纳在《超人前传》的创作过程中展现了高度的专业素养。鉴于该系列在叙事层面的重要性,唐纳及其团队在场景构建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值得注意的是,整部影片时长为142分钟,而超人角色直到第47分钟才首次亮相于战斗服中,这种刻意延后的开场设计属于一次重要的剧作选择,其创新性对后续超级英雄电影的叙事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代超级英雄电影中,英雄角色通常会在影片第47分钟左右获得标志性战服,这一叙事手法已成为行业惯例。然而在漫威电影宇宙的奠基之作《钢铁侠》(2008)中,托尼·史塔克(小罗伯特·唐尼饰)却经历了更为独特的出场方式——他耗费近40分钟的时间才完成第一代装甲的组装,而标志性的第三代战服则在整整一个小时后才首次亮相,这种渐进式的装备获取模式为后续作品设立了重要范例。

《钢铁侠》(2008)在角色塑造上展现出独特的视角。正如前所述,传统超级英雄的形象往往需要被归类到特定的阵营框架中。1966年版的《蝙蝠侠》电视剧便因这种定位而广受认可,成为经典之作。然而,唐纳在改编过程中对超人形象进行了重新诠释,将他塑造成国家象征般的英雄,而非简单复制漫画中的精神内核。这种突破传统框架的创作手法,使得角色在保持核心特质的同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有必要为索尔金德父子及1966版《蝙蝠侠》的制作团队辩护。尽管该系列在角色塑造上存在争议,但其开创性的视觉呈现仍具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的超人与蝙蝠侠形象普遍采用更为夸张的色彩设计,故事内容也充斥着科幻元素的荒诞威胁,而非聚焦于现实主义的街头犯罪对抗。角色发展层面的不足导致剧情往往回归最初的设定,形成程式化的叙事结构。然而,1975年的改编突破了这一局限,一批新生代编剧以更成熟的创作视角重新诠释DC英雄宇宙。即便唐纳并非超人漫画的忠实读者,其仍坚持将真挚的情感内核注入银幕形象,这一理念最终促成克里斯托弗·里夫担纲超人主演的决定。尽管早期拍摄中里夫因穿着复古服装而显得些许局促,但其逐步塑造出的正义化身形象,成为超级英雄电影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978年版《超人》影片中有一个场景,展现了路易斯·莱恩采访的趣味性。里夫巧妙融入了超人标志性的戏耍方式,既彰显了角色的力量感,又实现了动作的行云流水。这种精准的演绎方式成为后续超级英雄电影的标杆。当前的超级英雄作品在精益求精的重塑过程中,依然选择传承角色的核心精神,因此我们得以见证盖尔·加朵在《神奇女侠》中的表现,以及克里斯·埃文斯在《美国队长》中塑造的经典形象。尽管他们未必能像里夫那样完美复刻漫画原作,却通过创新赋予角色新的生命力,使其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在《美国队长》(2011)中,导演乔·庄姆选择赋予超人更真实的情感维度,这种创作理念同样体现在对场景构建的处理上。与此前《蝙蝠侠:大电影》通过夸张的波普艺术风格塑造超现实都市、后续《蝙蝠侠》系列借助表现主义手法强化戏剧冲突不同,《超人》的叙事主要依托大都会这一现实主义背景。尽管该城市设定在视觉呈现上并未直接借鉴1970年代末期纽约的风貌,但其整体构建更注重场景的真实感与生活细节的呈现,这种写实风格成为影片区别于其他超级英雄作品的关键所在。

1978年版《超人》电影中,蝙蝠侠缺乏超能力这一设定,使他更贴近卡通形象的虚构属性。相较之下,超人所拥有的超凡力量则要求其所处的世界需具备更为日常的质感。当时充满市井气息的纽约街景通过实景拍摄呈现出独特的粗粝感,这种真实感在后续《超人》系列电影中难以再现,因为后来的影片普遍采用外景场地拍摄城市场景。DC漫画中的城市景观直至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黑暗骑士》才重现生动性,该片将芝加哥作为哥谭市的现实参照。

影片将超人设定在90年代末的纽约都市中,这一时代背景为故事世界提供了真实的历史参照。为了让观众接受"飞"这一超现实设定,导演需要构建一个既符合现实逻辑又富有想象力的叙事空间。有趣的是,理查德·唐纳的办公室中恰好悬挂着一幅特殊海报——画面中飞天的超人高举着"真实性!"的标语,这不仅体现了他追求视觉真实的电影理念,也揭示了超级英雄题材影片在当代好莱坞发展中的核心命题:如何让奇幻元素与现实世界建立可信的联系。

在漫威电影宇宙中,虽然《银河护卫队》的宇宙奇观和阿斯加德神话令人目不暇接,但《蚁人》与《美国队长:冬兵》却巧妙地将场景锚定在特定年代,用真实的环境细节为奇幻情节埋下可信的伏笔。例如,当天空母舰在纽约上空坠落时,科幻场面的震撼力被1940年代都市风貌的怀旧感衬托得恰到好处,而旧金山的炸药爆破场景则因对冷战时期建筑风格的还原而更加令人沉浸。相较之下,DC的《超人前传》则展现了另一种风格——当克拉克·肯特初入大都会时,氪星人设定的沉稳对话与田园牧歌式的画面,很快就被「行星日报」编辑室里火药味十足的职场真人秀碾压,仿佛把办公室版《权力的游戏》搬进了超级英雄的世界,连佩里·怀特的发际线都成了唇枪舌战的战场。

若将库珀的角色置于《女友礼拜五》这类影片中,其表现堪称完美——他以每分钟六七句机智俏皮话的节奏,为剧情注入源源不断的喜剧张力。角色间的互动既充满冲突又暗含默契,这种复杂的情感纠葛与语言交锋共同构建了影片的笑点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莱克斯·卢瑟(吉恩·哈克曼饰)首次登场时与女友(瓦莱丽·佩莱恩饰)的互相攻讦,虽采用激烈对峙的对话形式,却与角色特质完美契合。这种充满张力的对话模式虽源自更早的戏剧传统,却在当代语境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恰如大都市居民特有的交流方式。

这种恰到好处的幽默感后来被漫威全面借鉴,罗伯特·唐尼所展现的机智幽默的即兴台词有效地把控了叙事节奏。然而在《蜘蛛侠:英雄归来》以及《雷神3:诸神黄昏》中,类似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这两部影片成功地将喜剧元素与剧情编织在一起,展现出难得的平衡,毕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和《守望者》问世以来,超级英雄形象逐渐被赋予了更为凝重的气质。值得玩味的是,这种严肃与诙谐的微妙张力,甚至在超人和莱克斯的互动中产生了戏剧性冲突。当两人首次相遇时,超人直接摧毁了莱克斯的地下基地大门,而莱克斯则以调侃的语气回应道:"门已经开了,进来吧",随后命令奥的斯(尼德·巴蒂饰)"帮这位先生脱下斗篷"。

尽管超人在前几幕展现出少年般的纯真特质,却依然未能以理性的姿态拒绝与莱克斯进行言语交锋。作为当时最危险的罪犯,莱克斯依旧试图让超人陷入无休止的言语交锋。直到他将氪石锁链系上超人脖颈的那一刻,这种较量才被迫终止,这也印证了这位以尖锐言辞著称的反派角色,确实是对「钢铁之躯」超人以及整个加州的致命威胁。影片中刻意强化的浪漫元素同样引发争议——露易丝·莱恩(玛戈·基德饰)在空中的「你能读懂我的心吗?」独白,或许成为全片最老套的桥段之一,但她在漫画原著与《超人冒险记》中被弱化的感情线,却在本片中以如此直白的方式回归,其冲击力之强,以至于后续的超级英雄电影纷纷效仿,将角色原有的情感纠葛强行植入剧情,无论结局是光明(如《美国队长1》)还是黑暗(如《雷神2》《绿灯侠》)。

特殊案例中,蝙蝠侠的情人朱莉·麦迪逊早在漫画中出现十年,却在电影《蝙蝠侠与罗宾》才首次亮相。即便浪漫元素并非主线剧情,多数漫画改编电影仍倾向于将爱情线作为核心叙事。在《超人》电影中,唐纳与曼凯维奇大胆设定爱情为超人面对的首要挑战,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反派威胁。曼凯维奇尤其希望通过剧情呈现观众对"两人能否走到一起"的期待,这种独特的互动魅力成为影片的重要看点。基德后来解释,露易丝对克拉克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恰似超人对子弹的免疫,这种疏离感赋予了她在克拉克面前特有的优越感。

当超人出现时,令她瞬间心动,那些尖锐的嘲讽与倔强的姿态在面对这位英雄时悄然消融。银幕上迸发的独特情感张力,让后续作品不断效仿,却始终难以复制这种令人屏息的吸引力,即便在部分作品中,强行植入的浪漫元素与剧情发展显得格格不入。这种现象,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蝙蝠侠:侠影之谜》作为经典之作的不可替代性。

《蝙蝠侠:侠影之谜》(2005)的创作中,除了构建严谨可信的叙事框架,还蕴含着诸多值得探讨的层面。例如约翰·威廉姆斯为超人创作的经典主题曲,其旋律至今仍是超级英雄电影配乐的标杆。片中细节同样引人注目:街头男子评价超人战衣「太过张扬」,露易丝在获救后反问「你救了我?谁来救你?」,以及莱克斯·卢瑟愤怒时喊出「Tesmanche小姐!」等台词。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超人电影的创作范式,即便后续作品如《刀锋战士》《地狱男爵》《黑暗骑士》选择突破或遵循这一模式,但《超人》始终作为衡量漫画角色银幕改编成功与否的参照标准。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