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934更新:2025-07-18 13:02:51
日本导演早川千绘于1976年出生,其艺术成就在国际影坛堪称迟来成名。2022年,其首部长片《岁月自珍》成功入选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并获得金摄像机奖特别提名。而在2025年,其新作《雷诺阿》更进一步入围主竞赛单元,使早川千绘成为引发戛纳广泛关注的新生代导演代表。
《雷诺阿》的创作灵感源于早川千绘的个人童年经历与情感体验。1987年夏天,11岁的主人公冲田富士(铃木唯 饰)与导演同龄,正值人生关键的成长阶段。在父母皆忙于生计的背景下,年幼的富士独自面对父亲癌症晚期住院的困境,内心滋生出强烈的孤独感。影片通过孩童视角展开,以女孩疏离而冷静的观察方式,呈现成人世界与生命真相带来的冲击。围绕私密记忆构建的故事,展现了儿童特有的感知维度,面对死亡议题时,她运用奇幻想象抵御孤独与忧郁,暗含着温和而坚韧的反抗力量。片名取自印象派大师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名作《安特卫普的伊雷娜·卡恩肖像》,这幅令早川童年着迷的画作,不仅被父亲赠予女儿一幅复制品,更以艺术形式渗透在影片医院场景之中,形成独特的隐喻符号。在访谈中,身形瘦小的早川千绘往往保持低垂的姿态,用轻柔的语调回应提问,这种看似柔弱的表现下,实则隐含着清晰的思维逻辑与坚定的价值立场。
您最初的影片聚焦于一个令人不安的未来场景,当人类寿命超过75岁时便需接受主动安乐死;而如今这部作品则回归至1980年代,源于您对童年记忆的深刻回溯。实际上,您始终对超越当下的时间维度保持兴趣,但《岁月自珍》的核心仍植根于当代社会现实。因此,您并非回避现代故事,而是选择以不同的时空框架进行表达。《雷诺阿》的1980年代设定并非偶然,它既是您个人成长经历的映射,也恰是呈现故事情感的最佳历史背景。关于日本社会,您希望通过影片引发对老龄化议题的思考,而《雷诺阿》则着重探讨了普遍存在的孤独感。这种主题选择源于您对日本社会深层问题的关注,但您强调作品本身更倾向于情感表达,而非直接的社会批判。虽然《雷诺阿》并非自传性质,但其中蕴含的个人经历——作为子女、母亲以及照护者的多重角色——确实源自您真实的生命体验,只是通过艺术加工呈现为虚构叙事。
您将其定义为一部不可或缺的电影作品,正如您谈及情感,这是否是一次心灵疗愈之旅?在创作初期,我并未察觉这种意义的深刻性,但在实际拍摄过程中,那些记忆如潮水般涌现。对我而言,这个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途径。是的,它给予了我内心的慰藉,也让我在某种程度上宽恕了自己。这部电影与《岁月自珍》在主题上都有对悲伤的探讨,或许是一种令人心悸的预感性的哀伤。这两部作品之间如何形成情感对话?死亡的存在始终如影随形,有时清晰可辨,有时隐匿于日常之中。我认为这正是电影所承载的内在力量,当时对此并无过多意识,但始终思考着为何要在作品中触及死亡这一命题。
回溯童年,父亲与癌症抗争的十年恰逢我10岁至20岁之间,这段成长中最敏感的时期。由于我和另一个人共同生活,而对方正与死亡相伴,这种经历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影片中那个假期结束时,富士与富士的英语老师讲述父亲离世的场景,老师流露出的悲痛竟超越了孩子自身,这种反差既令人动容又充满深意。您是如何构思这场戏的?最初,富士的英语老师并非她生命中的重要角色,只是每周用英语交流约十分钟的固定人物,这种相处模式构成了她们的日常。然而,这位老师却能敏锐地感知富士的情绪波动,为她落泪。对于那些通过他人寻找存在感与认同感的人来说,这种瞬间的共情至关重要。即使只是短暂的交集,也可能成为他人精神世界的救赎之光。这是我想凝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转瞬即逝的时刻。
关于影片以“雷诺阿”命名的灵感,这一决定自项目启动之初便已确定,与故事主线并无直接关联。作为法国印象派大师的代表,雷诺阿的画作曾以点彩技法描绘瞬间的光影变幻,而最终呈现的却是完整的画面。这种对碎片的提炼与整合,恰好呼应了我在创作过程中对叙事结构的思考——影片由无数看似孤立的片段构成,表面碎片化,实则指向统一的情感表达。正如戛纳放映后观众反馈的那样,这种视觉隐喻与印象派美学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在音乐设计方面,我刻意避免让音效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影片的配乐如同印象派画作中的点彩,始终游离于叙事之外,直到主角富士在孤独时刻真正沉醉于想象力时,音乐才如画作的最终形态般完整浮现。这种安排凸显了艺术创作中“过程与结果”的哲学思考,也强化了角色内心世界的呈现。
影片中存在两个极具张力的场景:其一是录像带引发的幻想序列,其二是富士与大学生的情感纠葛。前者展现了一个被边缘化的少女在废弃垃圾站遭遇的危险情境,后者则揭示了她因对异性的向往而陷入的伦理困境。这两个场景均以极端的方式冲击观众,与影片中大部分细腻的情感描写形成鲜明对照。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富士的倾慕与垃圾站陌生男子的搭话,都暗含着对少女心理的某种试探,这种复杂的人际互动正是导演试图探讨的社会议题。
影片开场采用了一段极具冲击力的暴力场景,这种选择源于我内心深处的某种悸动。即便身处和平年代,那种潜伏在生活边缘的黑暗感始终如影随形——就像我自幼便感受到的,那种令人发指或毛骨悚然的微妙界限。这种界限的存在,或许正是将它具象化为电影画面的初衷。
关于奇幻元素的运用,我始终认为成长故事中蕴含着对超现实的天然向往。当现实世界充满压迫时,孩子们往往更容易被魔法世界的魅力所吸引。这种虚幻的设定不仅构成了逃离现实的通道,某种程度上也充当着心灵疗愈的媒介。
母亲这个角色的塑造充满复杂性。她始终笼罩在自责的阴影中,却无力改变现状,这种矛盾感让角色更具真实血肉。她时常表现出沮丧与愤怒,但我不愿将她定义为刻板的严厉母亲。这种不完美的存在,恰恰映射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母亲的生存状态。年近不惑的我,与11岁时母亲的年龄相仿,这种时光的重叠让我对角色的理解更加深刻——如今的孩子们已逐渐长大,而我对母亲形象的诠释也随之沉淀出更多温柔与理解。
在电影中,您为母亲安排了一位极具魅力的情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情人的妻子却突然现身。富士亲眼目睹了母亲陷入的最尴尬境地。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轻笑)确实,影片中的代际沟通一直是你擅长的领域。在创作初期,您是如何构思将这一主题融入剧情的?正如所见,《岁月自珍》中年轻电话接线员与女主角老太太的相遇,恰似一场心灵的救赎。
正是这种微妙联结,让她们楼上的寡妇得以向富士倾诉一个从未向他人吐露的秘密。富士与母亲的情人——那位英俊男子——之间的相处方式既奇特又充满趣味,他们与富士的互动亦令人莞尔。每当他们踏入餐厅,总会出现一个瞬间,母亲的男友与女孩的目光不期而遇。这一情景被母亲察觉,导致她在面对服务员时显得些许不悦。
而男友与富士之间,则浮现出一丝愉悦的情绪。于是,一段联系悄然形成。我始终对这些微小的联系怀有浓厚兴趣,它们或许只是短暂的瞬间,却足以让彼此产生理解与共鸣。
执导涉及敏感话题的影片极具挑战,尤其是面对如性侵等沉重议题时。铃木唯天生具备演员特质,我几乎无需对她进行深度指导。但针对性侵者情节,我们特别邀请了专业协调员与心理治疗师共同参与筹备,确保整个拍摄流程的安全性与专业性。我们始终尊重演员的界限,确保所有情节均在自愿的前提下呈现。另一位年轻演员的拍摄过程也充满关怀,通过提前安排互动建立默契,最终在场景拍摄时展现出自然的兄妹情感联结。对铃木唯的创作指导侧重于场景氛围的把握,她仅需熟悉剧本核心内容,而对环境细节的深入探讨则帮助她更立体地塑造角色。从《岁月自珍》中70多岁的苍老妇人,到《雷诺阿》里11岁少女的纯真状态,女性角色始终占据您电影创作的核心位置。这种偏重女性视角的创作倾向,是偶然形成还是有意为之?或许源于对特定人物的共鸣,而非单纯性别偏好——毕竟真正激发创作灵感的,往往是个体命运而非性别标签。
《黑箱日记》作为一部揭露日本社会性侵问题的纪录片,其国际影响力在过去一年中持续扩大,然而在日本本土却因种种原因未能上映,这一现象令人深感遗憾。伊藤诗织作为性侵受害者,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创作的作品,展现了她对抗不公的勇气与力量。尽管日本媒体对影片的批判声音较为尖锐,但相较于伊藤诗织所承受的创伤与社会压力,这些讨论似乎显得微不足道。影片无法在影院上映的事实,也折射出日本社会在面对性侵议题时的集体沉默与制度性困境,这种现状值得深入反思。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